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06篇
航空   537篇
航天技术   133篇
综合类   110篇
航天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微机、LH-SC16A型A/D板、SC50型D/A板以及TMS320C30A型DSP板为基础,建立了时域结构响应主动控制的主从机并行处理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多通道快速运算能力,可提高控制系统的控制律,更新速率,改善控制系统的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72.
气动伺服弹性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超  黄超  吴志刚  唐长红 《航空学报》2015,36(4):1011-1033
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气动伺服弹性(ASE)问题源于空气动力、结构弹性以及控制系统之间的复杂耦合。随着飞行器朝着结构更轻、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目标发展,该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飞行安全与性能。经过六十余年的研究,国内外在ASE分析、综合与试验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十余年来,若干新问题因非常规构型飞行器设计的发展而暴露出来,对ASE研究施加巨大挑战,值得重点分析。鉴于此,讨论了ASE分析中的刚弹耦合、非线性、推力矢量以及系统辨识等问题,对ASE综合中的阵风减缓、颤振主动控制和ASE优化问题加以阐述,强调了ASE试验中需要重视的技术,简要介绍了近十余年国外代表性的ASE试验项目案例,指出了一些ASE研究的新动向,并对国内的ASE研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3.
穿越微下冲气流的飞翼布局无人机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下冲气流是最危险的低空风切变形式,为在起降阶段安全穿越该气流,飞翼布局的无人机控制律应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良好的鲁棒性。针对大展弦比飞翼布局无人机舵面附加升力大和低速状态俯仰操纵效能低的特点,提出了舵面附加升力和机体气动力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案,改进了以输出误差为参考量的非线性指令分配策略,设计了基于迎角保护的指令分配策略。将风干扰和模型的不确定性视为未知扰动,采用自抗扰控制(ADRC)理论设计飞翼布局无人机非线性控制律,使之对风干扰和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估计补偿。仿真结果表明,复合控制与ADRC相结合的方法加速了航迹倾角的单位阶跃响应速度,使上升时间缩短了64%,同时能够实现对风干扰的有效观测和补偿,使高度损失低于2m;能够在风切变中有效保护迎角,使其维持在5.5°以内。因此,该方法能够为飞翼布局无人机安全平稳地穿越微下冲气流提供一种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74.
CAM后置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数控加工后置处理技术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和当前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应用通用后置处理器开发定制专用后置处理器的实践。  相似文献   
75.
巨型晶闸管在国内首次成功地用于大型风洞的动力系统──大型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中,使大型直流拖动的控制系统简化,1000—3000kW系统简化到一个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或两个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并联输出的技术问题上,而且由于系统简单化,潜在的故障因素减少,可靠性增强,维护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本文介绍风洞动力控制系统的实用调速方法,以及用计算机控制速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Hard X-ray balloon altitude measurements with a 1600 cm2 phoswich array are described. Data from observations on Sco X-1, GX1+4, GX5−1, Nova Oph. 1977, SMC X-1, SS433, IC 4329A and MR 2251-178 are presented. The role of Comptonisation in X-ray production for Sco X-1 and GX1+4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7.
为了从空间碎片和天基移除系统两方面分析激光驱动碎片变轨过程,优化移除任务规划和策略,基于真实的可观测空间碎片数据,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天基激光移除空间碎片三维数值仿真平台。首先从总体设计出发,对三维数值仿真平台的需求分析、总体框架、模块功能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其次通过对激光驱动空间碎片变轨过程数学模型的分析,确定了各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采用C++/Qt开发了三维数值仿真平台,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平台的有效性。该仿真平台可用于不同天基平台和目标碎片的任务规划、碎片分布热点区域和航天器防护区域的方案设计及空间环境治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8.
基于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航天器动力学建模与振动抑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在柔性航天器的振动主动抑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哈密顿原理和压电驱动的载荷比拟方法,建立了带MFC压电驱动的离散形式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算法进行主动控制。结果表明:在航天器的柔性体受到脉冲载荷激励条件下,使用MFC驱动器可以实现航天器挠性振动的快速抑制,并且同时保持中心刚体姿态的稳定性,即能够实现挠性振动与姿态运动的协同控制。基于MFC的主动控制方法对于高频响应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于柔性占优的航天器,采用MFC的主动控制优于被动控制。本文方法在处理具有复杂柔性体的航天器时更具优势,更适合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9.
周金龙  董凌华  杨卫东 《航空学报》2020,41(4):223384-223384
直升机后缘襟翼多采用压电驱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压电驱动器迟滞会对其振动控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压电驱动器迟滞开展了迟滞建模与抑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了压电驱动器在不同驱动频率下的迟滞特性,采用Bouc-Wen模型对驱动器迟滞现象进行了建模,并采用粒子群算法(PSO)辨识模型参数,与实际测量迟滞曲线进行了对比,在10~60 Hz范围内所建立的迟滞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描述压电驱动器迟滞现象。建立了基于Bouc-Wen逆模型的前馈补偿控制与PID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策略能够在10~60 Hz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有效抑制该压电驱动器迟滞现象。建立了考虑驱动器迟滞的主动控制后缘襟翼振动控制动力学模型,并对中等速度稳态前飞条件下后缘襟翼振动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驱动器迟滞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振动控制性能,而采用复合控制可以提高后缘襟翼旋翼振动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80.
We studied the cyclic evolution of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solar coronal active regions based on daily images from SOHO EIT for the period 1995–2017. Fully automated software was used, which included the following steps: initial preparation of images in the data series, normalization of histograms and correction of limb brightening, segmentation of images using threshold intensity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ir histograms, scanning of segmented images in heliographic coordinates and obtaining profiles of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active regions for each image of the data series. From the output data, we obtained a temporary change in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profiles and the migration of activity centers on the solar disk. From the period of minimum activity to the next minimum in both hemispheres, activity centers begin to migrate from high latitudes towards the equator. At the same time, the general center of activity repeatedly changes the direction of migration.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he so-called presence factor of coronal active regions closely resembles the magnetic butterfly diagram, which proves their direct causal relationships. Variations in the presence factor of coronal active reg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cyclic variations in the sunspot daily nu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